即将升入大二的桂凯琳,有着不一样的暑假。
讲台上,一身绿色志愿者装束的她,打开精心准备的PPT,带着暑托班的孩子们一起感受敦煌藻井之美。
这一幕陌生又熟悉。10年前,小学三年级升四年级的暑假,小小的她坐在讲台下,眼前是身穿一模一样绿色志愿者服、总能讲出有趣知识的大学生哥哥姐姐。
那个暑假,桂凯琳印象深刻。
今年是杨浦区四平路街道团工委开展“爱心暑托班”的第11个年头。十多年来暑托班累计招收学员1000余人,曾经的小小学员成长为大学生,以“青年志愿者”的身份回到社区,走入熟悉的课堂。
站在讲台前,经历了身份转换的桂凯琳心有触动:这里不仅是一个暑托班,更是一条传递温暖与快乐的青春循环链。
薪火相传的课堂
暑假,桂凯琳比平时起得更早——早上7点半,她已赶到居民楼环绕的同济小学,等着暑托班的孩子陆续到来。今年她主动请缨担任志愿者老师,面向30名低年级学生开设特色课程。
为孩子们讲点什么?小桂做了很多尝试,就读于法学专业的她,想到为孩子们普及未成年人保护法、交通安全法规等基础法律常识,也会把一些非遗手作体验带进课堂,还会给孩子们讲她的旅行见闻。孩子们喜欢这个温温柔柔的大姐姐,下课后总会追着她问问题。
“看到在课堂上的小朋友们,就如同看到当年的我,现在的我,也想要和之前的志愿者们一样,让小朋友们在这里感到温暖、欢乐和成长。”小桂说,当学员时,最渴望志愿者哥哥姐姐多分享知识,帮助他们打开视野,现在作为志愿者,就想尽办法把课程内容安排得丰富多彩,让小朋友们多动手、多体验,一节课下来收获满满。
播撒希望的种子
小桂是四平路街道“爱心暑托班”最早的几批小学员之一。2015年,住在鞍山四村的小桂父母,看到“爱心暑托班”的新闻就帮孩子报了名,也打开了小桂一段充满妙趣的暑期经历。
“暑托班的每一天都让小时候的我充满惊喜,志愿者哥哥姐姐们亦师亦友,教我们玩数独、手工折纸。我那时每天都盼着去上课,结业那天,非常不舍。”连续两年的暑托班给小桂留下一段温暖的童年回忆,也在她心里萌发了一个以志愿者身份重回暑托班的想法。
4年前,中考结束后的暑假,小桂看到四平路街道团工委招募高中生、大学生、行业青年等群体打造“志愿者讲师团”,立刻报名参与。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,她站上了暑托班的课堂,为小朋友们讲述社区花园的故事。分享过程中,弟弟妹妹们眼中的好奇与喜悦“戳”到了小桂,为孩子们分发花草种子的时候,她忽然有了触动:曾经在这里收获温暖的自己,如今也能为他人播种希望的种子。
今年,已是大学生的小桂再次主动报名参加暑托班,希望用这种反哺社区的方式充实她的暑假。收获依然不少,小桂说,和小朋友一起互动,跟来自各个院校的志愿者一起交流,感觉以另一种身份重温了童年的美好。
10多年来,暑托班有坚持有变化。小桂印象里,暑托班有一门课是朗读古诗词、弟子规。现在,在琅琅读书声中开始一天的学习,已成为四平路街道“爱心暑托班”的一项传统。变化也有不少,课堂从校外机构搬入了小学教室,随着孩子们的知识面越来越广,越来越多的专业社会资源也加入进来,带来更有深度与广度的知识补给。有更多的年轻力量抱着跟小桂一样的想法,跟她站在了一起。在四平路街道团工委的积极发动下,十多年来累计有百余名“环同济”区域高校学生和“两企三新”青年群体加入“爱心暑托班”志愿者的队伍,其中,有15名具有专业资质的志愿者成为专业班主任。
富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